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中药杂志》 > 2013年第19期
编号:13151382
传统炮制技术流派特点及发展(1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10月1日 《中国中药杂志》 2013年第19期
     [摘要]中药炮制学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我国所特有的,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,也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精髓。该文对传统炮制技术流派分类特点进行分析,并对传统炮制技术的现代研究进行整理,以提高对传统炮制技术及其内涵文化重要性的认识,促使各流派炮制技术、加工方法及特色的进一步传承、弘扬和发展。

    [关键词]传统炮制;技术流派;特点;发展

    中药炮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方法和技术,也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,“饮片入药,生熟异治”更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。我国对于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日益重视,本文针对传统炮制的发展背景、技术流派、现代研究进行分析,以期为更好地弘扬发展传统炮制流派奠定基础。

    1传统炮制技术文化发展背景

    在原始社会时期,由于生产力低下,人类依靠采食植物和渔猎维持生活。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人们有时误食某些有害的植物和动物,以致发生呕吐、泄泻、昏迷,甚至死亡,有时也因吃了某些食物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,通过漫长岁月的反复实践,这种感性经验过渡到理性认识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。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,为了更好的发挥药效作用,人们又将一些天然药物进行一定的采集加工。同时为了服用方便,还将药物进行清洗、擘成小块或剉、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,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,就成了早期中药饮片炮制的“洗净法”、“切法”、“捣法”等。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[1]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《礼纬·含文嘉》明确指出:“燧人氏钻木取火,炮生为熟,令人无腹疾,有异于禽兽。”中药炮制古称“炮炙”,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。火的应用为早期中药采用高温处理的“炮炙法”、“药炒法”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[2]。“炮”、“炙”均源于食物加工,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。与此同时,辅料逐渐成为炮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,其中,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内涵,人们直接用酒来医病,或用作制药的溶剂制成“药酒”对抗疾病,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,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。此外,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,对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,为陶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。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(公元前5 000年左右),就有了砂锅、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,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、煮制法、煅制法(陶制煅药罐)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。

    2传统炮制技术流派分类与特色

    中药材加工、炮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。早在先秦时代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就出现了大量炮制中药的内容。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,由于全国各地药材的自然资源、用药习惯、生活习俗、文化传统、方言语音不同,而使各地的炮制加工各具有鲜明的特色,同时各地云集的大批知名的中医师和药工,也在中药材加工、炮制方面荟萃了各自的传统技艺,在“浸、泡、锻、煨、炒、制、蒸、煮”等方面,因药制宜,技艺独特,制作精细,注重药效,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术帮派。根据区域位置的不同,全国主流的炮制流派大致可以归纳为4个:即江西的樟帮、建昌帮,北京的京帮以及四川的川帮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1樟帮炮制技术流派 樟帮发源于我国江西省樟树市,有1 800多年的历史。樟树药商与新余、新干、峡江、丰城4县药商结成我国药业界名声大噪的“樟树药帮”。樟帮中药炮制,不论炒、浸、泡、制或烘、晒、切、藏均十分考究,独树一帜,使樟树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,并逐渐积淀起特有的樟帮文化。樟树药帮的先贤通过千百年的努力,形成了樟树药俗,包括药材交易风俗、中药炮制技术风俗、药膳、药业信仰等,尤其在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方面独具一格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,樟树现已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[3]

    樟帮的中药加工炮制,选购道地药材,并应用独特的传统方法,使中药饮片的医用疗效较高,被御医选为皇宫用药,为古今医家推崇。“樟帮”的中药炮制,提倡“制虽繁,不惜工”,一丝不苟,其精湛工艺切制的中药饮片因“薄如纸、吹得起、断面齐、造型美”而久负盛名,这都归功于樟帮的“刀”功。樟帮的刀具以铡刀、片刀、刮刀为主,尤其是片刀、铡刀面小口薄,轻便锋利,被称为“樟刀”,“樟刀”有着“老君炉中纯火青,炼就樟刀叶片轻,锋利好比鸳鸯剑,飞动如飞饮片精”的赞誉[4]。如可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360片,片片薄如蝉绢,临风欲扬,被药界同行誉为“鬼斧神工、不类凡品”,“槟榔不见边,白芍飞上天”是樟帮药材切制中让当今世人眼前为之一亮的绝活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樟帮独特的炮制技术也闻名遐迩,如中洲枳壳在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和现代《中药大辞典》中均有记载。其特殊发酵工艺炮制的枳壳皮青、肉厚、色白、香味浓、果囊小、呈风眼状、质量好、疗效高,而成为枳壳中之上品。其他经过精细加工与包装后的地产中药材也都因其加工方法独特、疗效显著而大受欢迎,产品畅销全国,并出口欧美等国;在降低饮片毒副作用方面,樟帮也有独特的炮制技艺,如樟帮尿制钱子(制伏水)、临江片(樟树古称临江,即将附子以姜做辅料,采用特殊蒸制法炮制)等,经炮制后毒性降低的同时提高饮片疗效,确保了高效低毒饮片的临床应用。 “樟帮”以信誉为重,讲究“公平交易、远近无欺;如有瞒秤、吃价,永世不昌”。解放后,樟树药业加进新内容,以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为重要手段,将传统“樟帮”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,继续谱写“药不到樟树不灵,药不到樟树不齐”的辉煌。

    2.2建昌帮炮制技术流派 建昌帮发源于江西建昌府,即现今江西省南城县,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药帮,以擅长传统加工炮制,药材集散交易著称。“建昌帮”的传统炮制风格是工具辅料独特,工艺取法烹饪,讲究形色气味,毒性低疗效高[5]

    在工具方面,刀刨齐全,特色工具多。切药刀与众不同,把长,面大,线直,刃深,吃硬,省力,可一刀多用。切片斜、薄、大、光。由于樟、建两帮工具有所不同,旧时药界有“见刀认帮”之说。其创制的“雷公刨”相传发明已久,沿用至今。不仅效力高且刨的药片以纵片为多,均匀美观。其他铜铁木陶等各种材质的特种工具,如枳壳榨、槟榔榉、香附铲、泽泻笼、茯苓刀、附子筛、麦芽篓、药坛、圆木甑、猪肝色刀石等,均古朴简便,各得其所,运用有别。, 百拇医药(钟凌云 龚千锋 杨明 潘蕾)
1 2 3下一页